一、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建筑學中關于建筑設計、建筑歷史、建筑技術科學中的基本理論與相關哲學基礎,掌握基本的建筑學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的邏輯推理、社會調查等方法,并能靈活運用。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研究的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滿分均為100分,考試時間為3小時;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1、建筑設計及其理論(20分)
2、建筑歷史與理論(20分)
3、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20分)
4、建筑技術科學(20分)
5、現代建筑理論 (20分)
6、綜合應用(40分)
前五個部分根據自己研究方向可以選擇三個題進行解答,最后綜合應用為必答。
(四)試卷題型結構
題型結構為論述題。
三、考查內容及要求
1、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內容側重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建構、創(chuàng)作過程的解析和建筑本體的意義等幾個方面,了解建筑實踐創(chuàng)作建構方法論層面的相關理論;掌握從建筑學派、建筑美學、建筑技術、建筑批評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建筑認識論;掌握建筑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維表達。
2、建筑歷史與理論
內容側重建筑形式、結構、裝飾和觀念、意向等方面的建筑藝術特征。在了解建筑史沿革的同時,考生需熟悉各時期建筑藝術的各種基本概念、主要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政治結構、同建筑有關的哲學、宗教與科學思想、對建筑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以中國建筑歷史與理論為主,涵蓋原始社會到清代的中國古代建筑、城市、園林等內容。
3、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
內容側重以現代城市設計理論為核心,融合建筑學、景觀生態(tài)學、城市類型學、城市生態(tài)學等多學科基礎理論,掌握城市空間更新理論及城市外部空間和形體環(huán)境的設計理論和組織手法。
4、建筑技術科學
內容側重建筑構造技術及節(jié)能技術,重點掌握綠色建筑設計與技術、建筑節(jié)能關鍵技術與適宜技術、低碳建筑設計策略以及北方綠色生態(tài)建筑模擬與量化技術等概念與理論。
5、現代建筑理論
內容當代現代建筑理論為主,掌握建筑各階段出現的建筑思潮及相關的哲學背景,掌握建筑類型學、建筑現象學、建筑符號學等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與具體實例。
6、綜合應用
掌握建筑學科包含的核心內容,了解建筑前沿理論,能夠針對當前的建筑現象或建筑思潮進行中外的對比分析與闡述,具有獨立見解。
四、考試用具說明
無特殊說明。
五、主要參考書目
1、《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的過程與表達》,張伶伶,2012(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3、《中國建筑史(古代史部分)》,潘谷西,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4、《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清華大學出版社;
5、《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李允鉌,天津大學出版社;
6、《中國建筑藝術史(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蕭默
7、《中國建筑美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侯幼彬;
8、《現代建筑理論》,劉先覺.,2008(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
9、《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羅小未,2004,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0、《東西方的建筑空間》,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王貴祥;
11、《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吳良鏞;
12、《城市發(fā)展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劉易斯•芒福德
13、《城市設計美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徐蘇寧;
14、《場地設計,張伶伶,2011,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5、《綠色建筑概論》劉加平、董靚、 孫世鈞,2010,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6、《建筑學報》等學術刊物。
備注:1、所列參考書目會跟隨學科進展更新。
2、不要求必讀以上具體書籍,但需具備上述書目所涉范圍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