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教育學基礎綜合)
來源:貴州師范大學網 閱讀:2354 次 日期:2016-10-12 14:48:27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7年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教育學基礎綜合)”,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初試)

(科目:721教育學基礎綜合)

Ⅰ、考試性質

教育學專業(yè)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招收教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tǒng)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教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教育學學科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所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yōu)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教育學專業(yè)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tǒng)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教育學原理:120分

中外教育史:120分

教育心理學:6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50小題,每小題2分,共100分

名詞解釋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簡答題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分析論述題4小題,每小題20分,共80分

Ⅳ、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準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tài)教育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fā)展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fā)展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關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四)教育的發(fā)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現(xiàn)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一)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四、教育與人的發(fā)展

(—)人的發(fā)展的概念

(二)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不平衡性;互補性

(三)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四)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l.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

2.環(huán)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

3.主觀能動性及其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

4.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fā)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二)關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

(三)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現(xiàn)實依據:人的依據;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

我國現(xiàn)階段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五)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fā)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

2.學制的類型

3.我國現(xiàn)行學制的演變

(三)現(xiàn)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的概念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三)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

八、教學

(一)教學的概念與任務

(二)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的性質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三)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的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四)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fā)展

2.班級授課制

(五)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實習作業(yè)法等教學方法的概念及其運用。

(六)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備課;上課;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考評

(七)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教學評價的種類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品德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二)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基本內容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概念

2.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tǒng)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fā)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xù)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范、陶冶、獎懲、品德評價等方法涵義和要求。

(六)德育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

3.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

4.學校共青團、少先隊活動

5.心理咨詢

6.班主任工作

7.校外生活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教師的概念

2.教師勞動的特點

3.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4.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涵與途徑

(二)學生

1.學生的含義及學生觀

2.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概念與類型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準;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tǒng)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fā)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xiàn)實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理論啟示。

—、中國古代教育

(一)西周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xiāng)學。

2.“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

1.私學興起的原因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4.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與意義;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對象;教育的內容;教育的原則與方法:自覺修養(yǎng)、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5.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論”與道德內發(fā)說;理想人格;道德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的方法。

6.荀況的教育思想

“性惡論”與外鑠說;教育的內容;學習方法;論教師。

7.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教政策

2.封建國家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太學教育的特點;鴻都門學。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唐宋時期官學體系的完善

唐宋時期的文教政策;唐宋時期的官學教育制度。

2.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3.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

2.書院的發(fā)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fā)展;書院教育的特點。

3.朱熹的教育思想

論人性及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論教學;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觀。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

2.洋務教育思潮

洋務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洋務教育思潮的影響。

3.維新教育思潮

維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張

4.“中體西用”思想與張之洞的《勸學篇》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民主管理的思想。

3.近代學制的建立

壬寅學制;癸卯學制。

三、中國現(xiàn)代教育

(一)1922年新學制

(二)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教育改革

1.教育行政方面的改革

2.學校系統(tǒng)方面的變革

3.統(tǒng)一課程標準

4.施行教員資格審查制度

5.加強學校訓育管理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推行導師制。

(三)現(xiàn)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晏陽初的鄉(xiāng)村教育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

2.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莊學校;“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古希臘教育

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3.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蘇格拉底方法”。

4.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5.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和諧發(fā)展的教育觀點;課程設置。

(二)古羅馬教育

1.共和政體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歐中世紀教育

1.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2.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五、外國近代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英國公學;導生制。

2.美國近代教育

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的教育概況

3.日本近代教育

《學制令》;《教育令》。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泛智教育;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班級授課制。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目的論;“自然教育”的兒童觀;“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則。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和諧教育。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目的;教育學教學思想;教學階段理論。

六、外國現(xiàn)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基本主張

2.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進步主義教育的概念;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日本和蘇聯(lián)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fā)展

《1944年教育法》

2.法國教育的發(fā)展

《費里教育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3.美國教育的發(fā)展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4.日本教育的發(fā)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5.蘇聯(lián)教育的發(fā)展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三)現(xiàn)代歐美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

關于教育本質的論述;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論課程與教材;從做中學。

2.現(xiàn)代歐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

教育心理學

【考查目標】

1.識記與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實驗事實。

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3.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主要理論,解釋有關教育現(xiàn)象,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一、教育心理學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

1.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

2.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二、學生心理

(一)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1.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

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二)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fā)展

1.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fā)展理論

2.自我意識、自我概念與自尊

(三)學生的個體差異

1.個體的智力差異

2.個體的學習風格差異

3.社會文化背景及性別差異

三、教師心理

(一)教師的專業(yè)品質

1.教師的基本信念系統(tǒng)

2.教師的教學與溝通能力

3.教師的情感與個性品質

(二)師生互動

1.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2.學生對教師的影響

3.師生的相互作用

(三)教師職業(yè)倦怠

1.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界定

2.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成因與對策

四、學習心理導論

(一)學習及其分類

1.學習的界定

2.學習的作用

3.學習的分類

(二)學習理論發(fā)展

1.認知學習理論的發(fā)展與人本主義的出現(xiàn)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

五、行為學習理論

(一)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1.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2.華生的行為主義

(二)聯(lián)結主義理論

1.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

2.桑代克的學習律

(三)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1.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斯金納

2.強化理論

3.行為的學習

(四)社會學習理論及行為主義新進展

1.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

2.觀察學習

六、認知學習理論

(一)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1.認知結構理論

2.發(fā)現(xiàn)學習

(二)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奧蘇貝爾

1.有意義學習

2.認知同化過程

3.接受學習

七、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1.建構主義分類

2.當代建構主義基本理論觀點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2.羅杰斯的學習理論

八、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概述

1.學習動機及其相關概念

2.學習動機的作用

3.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4.學習動機的分類

(二)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1.教學吸引

2.興趣激發(fā)

3.反饋與評定

4.獎勵與懲罰

5.合作與競爭

6.歸因指導

九、知識的學習

(一)知識的分類與表征

1.知識及其含義

2.知識的分類

(二)知識的理解

1.知識的理解類型與過程

2.知識理解的影響因素

(三)知識學習與遷移

1.遷移及其分類

2.為遷移而教

十、技能的學習

(一)技能的概述

1.技能及其特點

2.技能的分類

(二)動作技能

1.動作技能的結構與類型

2.動作技能的培養(yǎng)

(三)心智技能

1.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心智技能的培養(yǎng)

十一、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創(chuàng)造性

(一)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界定

2.一般問題解決的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訓練

1.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2.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

十二、學習策略

(一)學習策略界定

(二)認知策略

1.復述策略

2.精細加工策略

3.組織策略

十三、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心理概述

1.品德的基本界定

2.品德的心理結構

(二)道德發(fā)展的理論

1.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

2.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

(三)品德的形成與培養(yǎng)

1.品德形成的影響因素

2.品德培養(yǎng)的方法

(四)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

1.過錯行為與不良品德行為

2.學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3.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

十四、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1.課堂管理的相關概念

2.課堂管理的目標

(二)課堂管理過程

1.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設計

2.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建立

3.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維持和完善

(三)處理嚴重的問題行為

1.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2.行為矯正原則

3.實用行為分析程序

十五、學習評定

(一)學習評定概述

1.學習評定的相關概念

2.學習評定的方法

3.良好評定的指標

(二)標準化測驗

1.標準化測驗的類型

2.標準化測驗的優(yōu)點與劣勢

主要參考書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胡金平主編.《中外教育史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