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wǎng)網(wǎng)校上線了!
網(wǎng)校開發(fā)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mào)類、學歷類、
職業(yè)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wǎng)絡培訓輔導。
目 錄
一、課程性質(zhì)與設置目的
二、課程內(nèi)容與考核目標
第1篇 總 論
第1章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第2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與生態(tài)
第3章 消毒、滅菌及獸醫(yī)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
第4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理
第5章 細菌的遺傳變異
第2篇 細菌學各論
第3篇 真菌學
第4篇 病毒學
第5篇 主要病毒
三、關于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
【附錄】
題型舉例
《獸醫(yī)微生物學》自學考試大綱
一、課程性質(zhì)與設置目的
獸醫(yī)微生物學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畜牧獸醫(yī)與管理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獸醫(yī)微生物學是研究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繁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本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今后學生學習家畜傳染病學、禽病學等專業(yè)課奠定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
通過對課程的學習,掌握獸醫(yī)微生物學基礎和主要動物病原微生物與致病性相關的特性及規(guī)律,并充分利用微生物學基礎知識,結合相關課程學習,如獸醫(yī)免疫學、獸醫(yī)病理學等,綜合運用理論和實驗技能,應用于動物傳染病的診斷與防治。應結合其他課程的學習和獸醫(yī)微生物學的新進展,互相聯(lián)系、貫通、融合,了解獸醫(yī)微生物學的最新進展,掌握細菌、病毒、真菌學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為本課程試驗教學和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相關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教材重點章(第一、四篇)、次重點章(第二、五篇)和一般章(第三篇)。
二、課程內(nèi)容與考核目標
緒 言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對緒言內(nèi)容的學習,了解微生物學的發(fā)展過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種類。熟悉微生物學理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應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價值。
本章重點: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種類。
本章難點:微生物學理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應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價值。
二、課程內(nèi)容
1.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種類:真菌、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病毒。
2.微生物學理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應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價值。
三、考核知識點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八大類群的名稱。
3.微生物學理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應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價值。
四、考核要求
1.識記:微生物的概念。
2.識記:八大類群的名稱。
3.領會:微生物學理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應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價值。
第1篇 總 論
第1章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細菌的大小和形態(tài)、排列方式;菌落及其實際意義;細菌基本結構和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及化學組成區(qū)別;細菌特殊結構特征和其功用;革蘭染色的機制和意義。了解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
本章重點:細菌形態(tài)特征、基本結構、特殊結構。
本章難點:革蘭染色法機理。
二、課程內(nèi)容
1.細菌的形態(tài)和排列:球菌、桿菌和螺形菌的形態(tài)和排列方式。細菌大小和度量單位。
2.細菌基本結構和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及化學組成區(qū)別;革蘭染色原理。
3.細菌的基本結構和化學組成: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擬核的基本結構成分;
4.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S層、鞭毛、菌毛和芽孢的特征和功能。
三、考核知識點
1.細菌的大小和形態(tài)。
2.細菌的基本結構。
3.細菌的特殊結構。
4.革蘭染色法。
四、考核要求
1.細菌的大小和形態(tài)
(1)識記: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
(2)識記:球菌、桿菌、螺菌的常見排列方式。
(3)識記:細菌的量度單位。
2.細菌的基本結構
(1)領會:革蘭陰性和陽性菌的細胞壁結構和主要成分。
(2)領會:細菌的基本結構和化學組成。
(3)領會:革蘭染色的機制和意義。
3.細菌的特殊結構
識記:莢膜、S層、鞭毛、菌毛和芽孢的特征和功能。
第2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與生態(tài)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細菌的生長繁殖和生長曲線各階段的特點和意義。熟悉細菌培養(yǎng)基、氣體環(huán)境、生長溫度和酸堿度。了解細菌生化反應和細菌細胞的代謝過程。
本章重點:細菌的生長繁殖、人工培養(yǎng)。
本章難點:細菌的生化反應和代謝過程。
二、課程內(nèi)容
1.細菌的生長繁殖:細菌生長各個時期的特點;細菌生長曲線各階段的意義。
2.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及其種類;細菌生長繁殖氣體環(huán)境、生長溫度和酸堿度。
3.細菌的生化反應種類和基本代謝過程。
三、考核知識點
1.細菌的生長繁殖。
2.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
3.細菌的生化反應和代謝過程。
四、考核要求
1.細菌的生長繁殖
(1)識記:細菌生長曲線各階段的意義。
(2)簡單應用:細菌生長各個時期的特點。
2.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
(1)領會:培養(yǎng)基及其種類。
(2)識記:細菌生長繁殖氣體環(huán)境、生長溫度和酸堿度。
3.應用:細菌的生化反應和代謝過程。
(1)簡單應用:細菌的生化反應種類及其在細菌鑒定中的作用。
第3章 消毒、滅菌及獸醫(yī)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消毒、滅菌、防腐、無菌等概念。熟悉影響微生物的主要物理因素、種類和各種熱力滅菌的原理和主要用途。了解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應用和影響消毒劑作用的因素。
本章重點:消毒、滅菌、無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常用消毒方法。
本章難點:各種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二、課程內(nèi)容
1.消毒、滅菌、無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
2.影響微生物的重要物理因素。
(1)溫度、高溫和低溫對微生物的影響。
(2)干燥對微生物的作用。
(3)滲透壓對微生物的作用。
(4)輻射對微生物的作用。
3.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1)常用消毒劑的種類和應用。
(2)影響消毒劑作用的因素。
三、考核知識點
1.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滅菌法。
3.化學消毒滅菌法。
四、考核要求
1.概念
識記:消毒、滅菌、無菌、無菌操作和防腐的定義。
2.影響微生物的主要物理因素
(1)識記:高溫滅菌的主要方法。
(2)簡單應用:干熱滅菌法所需的溫度和時間。
(3)簡單應用:常用幾種濕熱滅菌法。
(4)領會:輻射作用的原理。
3.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1)識記:常用消毒劑的種類和應用。
(2)領會:影響消毒劑作用的因素。
第4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理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細菌的病原性與毒力的概念、致病性的確定、毒力的測定。熟悉構成細菌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本章重點:病原性與毒力的概念、細菌致病性的確定、構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本章難點:細菌致病性的確定、構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二、課程內(nèi)容
1.病原性與毒力的概念。
2.細菌致病性的確定、毒力的測定。
3.構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1)與侵襲力有關的結構和酶類及其致病作用。
(2)外毒素、內(nèi)毒素結構組成、毒性作用及作用異同點。
(3)類毒素特性和應用。
三、考核知識點
1.細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2.細菌的毒力因子。
3.外毒素、內(nèi)毒素、類毒素。
4.細菌致病性的確定、毒力的測定。
四、考核要求
1.病原性和毒力的概念。
(1)識記:病原性、毒力的概念。
(2)簡單應用:細菌致病性的確定、毒力的測定。
2.細菌的毒力因子
(1)領會:與侵襲力有關的結構和酶類及其致病作用。
(2)簡單應用:外毒素、內(nèi)毒素結構組成、毒性作用及作用異同點。
(3)簡單應用:類毒素特性和應用。
第5章 細菌的遺傳變異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和細菌的變異機制。了解細菌遺傳變異的意義。
本章重點:細菌各類變異概念。
本章難點:細菌變異實際應用意義。
二、課程內(nèi)容
1.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
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
2.細菌變異的機制。
(1)細菌各類變異概念。
(2)細菌變異的機制6種途徑及原理。
3.研究細菌遺傳變異的意義。
細菌變異實際應用意義。
三、考核知識點
1.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
2.細菌變異的機制。
3.研究細菌遺傳變異的意義。
四、考核要求
1.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
領會: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
2.細菌變異的機制。
(1)識記:細菌各類變異概念。
(2)領會:細菌變異的機制6種途徑及原理。
3.研究細菌遺傳變異的意義。
簡單應用:細菌變異實際應用意義。
第2篇 細菌學各論
(包括:第7、8、10、11、13、14、15、16、17、18章)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篇的學習,掌握重要病原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方法。了解致病性和生化特性。了解免疫性和防控應用。
本章重點:以下15種微生物主要特性及微生物學診斷方法。
本章難點:病原特性及微生物學診斷方法。
二、課程內(nèi)容
1.金黃色葡萄球菌
(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
2.鏈球菌
(1)鏈球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豬鏈球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性。
3.大腸桿菌
(1)大腸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和致病性。
4.沙門菌
(1)沙門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沙門菌的宿主嗜性和致病機理。
5.多殺性巴氏桿菌
(1)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多殺性巴氏桿菌致病性與免疫性。
6.胸膜肺炎放線桿菌
(1)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7.副豬嗜血桿菌
(1)副豬嗜血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副豬嗜血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8.布氏桿菌
(1)布氏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布氏桿菌致病性與防控。
9.豬丹毒絲菌
(1)豬丹毒絲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豬丹毒絲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10.炭疽芽孢桿菌
(1)炭疽芽孢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炭疽芽孢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11.產(chǎn)氣莢膜梭菌
(1)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毒素與致病性。
12.牛分枝桿菌
(1)牛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細胞壁組成與抗酸性染色。
(3)致病機理與 變態(tài)反應。
(4)免疫性與防控。
13.豬痢短螺旋體
豬痢短螺旋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14.豬肺炎支原體
豬肺炎支原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15.衣原體
(1)衣原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衣原體的致病性。
三、考核知識點
(1)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布氏桿菌、豬丹毒絲菌、炭疽芽孢桿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牛分枝桿菌、豬痢短螺旋體、豬肺炎支原體、衣原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上述細菌的相關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控。
四、考核要求
1.金黃色葡萄球菌
(1)識記: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
(2)領會: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
(3)綜合應用:微生物學的診斷。
2.鏈球菌
(1)識記:鏈球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
(2)領會:豬鏈球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性。
(3)綜合應用:豬鏈球菌微生物學的診斷。
3.大腸桿菌
(1)綜合應用:大腸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和致病性。
4.沙門氏桿菌
(1)識記:沙門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沙門菌的宿主嗜性和致病機理。
5.多殺性巴氏桿菌
(1)識記: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多殺性巴氏桿菌致病性與免疫性。
(3)綜合應用: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微生物學的診斷。
6.胸膜肺炎放線桿菌
(1)識記: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綜合應用: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7.副豬嗜血桿菌
(1)識記:副豬嗜血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副豬嗜血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8.布氏桿菌
(1)識記:布氏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
(2)簡單應用:布氏桿菌致病性與防控。
9.豬丹毒絲菌
(1)識記:豬丹毒絲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簡單應用:豬丹毒絲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10.炭疽芽孢桿菌
(1)識記:炭疽芽孢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炭疽芽孢桿菌的致病性與防控。
(3)簡單應用:炭疽芽孢桿菌微生物學的診斷。
11.產(chǎn)氣莢膜梭菌
(1)識記: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毒素與致病性。
12.牛分枝桿菌
(1)識記:牛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細胞壁組成與抗酸性染色。
(3)領會:致病機理與 變態(tài)反應。
(4)簡單應用:免疫性與防控。
13.豬痢短螺旋體
簡單應用:豬痢短螺旋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14.豬肺炎支原體
簡單應用:豬肺炎支原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15.衣原體
(1)識記:衣原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的診斷。
(2)領會:衣原體的致病性。
第3篇 真菌學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篇的學習,了解真菌主要類群、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繁殖方式和培養(yǎng)。
本章重點:真菌基本特性、形態(tài)結構特征。
本章難點:真菌培養(yǎng)特性及方法。
二、課程內(nèi)容
1.真菌的三大類群。
2.酵母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3.霉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1)霉菌的細胞特征。
(2)霉菌的菌絲和菌絲體。
4.真菌的繁殖方式。
(1)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2)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種類。
5.真菌的生長要求和培養(yǎng)特性
(1)對營養(yǎng)、pH和溫度的要求。
(2)常用的培養(yǎng)基。
(3)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三、考核知識點
1.真菌的三大類群。
2.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
3.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
4.真菌的繁殖方式。
5.真菌的生長要求和抵抗力。
四、考核要求
1.真菌的三大類群。
識記:三大類群的名稱。
2.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
識記:酵母菌的細胞類型和形態(tài)特征。
3.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
(1)識記:霉菌的細胞類型和結構。
(2)領會:菌絲體概念。
(3)識記:霉菌菌絲的種類。
4.真菌的繁殖方式。
(1)識記:真菌的繁殖方式。
(2)識記:無性和有性孢子的種類。
5.真菌的生長要求和抵抗力。
(1)簡單應用:真菌的營養(yǎng)要求,適宜的pH和適宜的生長溫度。
(2)簡單應用:培養(yǎng)真菌的常用培養(yǎng)基。
(3)領會:真菌的抵抗力。
第4篇 病毒學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篇的學習,熟悉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和主要的生物學特性,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過程,掌握病毒的檢驗和鑒定程序。
本章重點:病毒概念、基本結構、復制過程、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病毒檢測方法。
本章難點:病毒復制過程、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
二、課程內(nèi)容
1.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1)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性。
(2)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2.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
(1)病毒的大小和形態(tài)。
(2)病毒的結構及化學成分:病毒的核心、外殼、囊膜等結構的化學組成。核衣殼的構成。
3.病毒的復制
(1)病毒的增殖特點和方式。
(2)病毒的增殖過程:吸附、進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和釋放。
4.病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1)病毒的細胞培養(yǎng)。
(2)細胞病變效應(CPE)概念。
(3)包涵體概念。
(4)干擾素概念及其作用。
5.病毒的檢測
(1)病毒性材料的收集和送檢。
(2)病毒學的檢查: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
(3)病毒的血清檢測。
(4)病毒核酸的檢測。
三、考核知識點
1.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
2.病毒的大小及形態(tài)。
3.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4.病毒的血凝性。
5.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過程。
6.干擾素及其作用。
7.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
四、考核要求
1.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
(1)識記:病毒概念。
(2)簡單應用:病毒子的概念、病毒的主要特性。
2.病毒的大小及形態(tài)。
(1)識記:病毒的量度單位。
(2)識記:病毒的對稱型。
3.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1)識記: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其功能。
(2)簡單應用:溫度、pH、脂溶劑、甘油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4.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過程。
(1)識記:病毒的增殖方式。
(2)簡單應用:病毒增殖的五個步驟及其中的變化。
5.病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1)識記:細胞病變效應、干擾素等概念。
(2)領會:干擾素的作用。
6.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
(1)簡單應用:病毒微生物學檢測方法及應用。
(2)綜合應用:病毒材料收集的對象和送檢、保存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鑒定病毒的基本程序。
第5篇 主要病毒
一、自學和考試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幾種重要病毒的主要特性和微生物學的診斷方法。
本章重點:8種常見病毒基本特征、微生物學診斷方法。
本章難點:8種常見病毒基本特征、微生物學診斷方法。
二、課程內(nèi)容
1.馬立克氏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病毒粒子的特殊性。
(2)微生物學診斷。
2.偽狂犬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病毒粒子的特殊性。
(3)微生物學診斷。
3.新城疫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凝集紅細胞的特性。
(2)微生物學診斷。
4.禽流感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凝集紅細胞的特性。
(2)微生物學診斷。
5.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病毒的雞胚培養(yǎng)和細胞培養(yǎng)特征。
(2)微生物學診斷。
6.口蹄疫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組成病毒蛋白質(zhì)的主要成分。
(2)微生物學診斷。
7.豬瘟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病毒結構,病毒在細胞培養(yǎng)中的特點。
(2)微生物學診斷。
8.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
(1)主要特性:病毒的核酸類型和結構,病毒細胞培養(yǎng)。
(2)微生物學診斷。
三、考核知識點
以上8種主要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抗原成分、主要生物學特性和微生物學診斷程序。
四、考核要求
1.馬立克氏病毒的科屬、核酸類型,結構的特殊性,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
(2)領會:裸露病毒粒子和完全病毒粒子的結構、存在部位及傳染性。
(3)簡單應用:微生物學診斷(瓊脂擴散試驗方法)。
2.偽狂犬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存在部位及傳染性、持續(xù)感染特性。
(3)簡單應用:微生物學診斷。
3.新城疫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凝集多種動物紅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的血凝性及其意義。
(3)綜合應用:分離培養(yǎng)病毒應采集的病料。對培養(yǎng)病料用的雞胚要求,病毒在其中生長后的表現(xiàn)(死亡時間、病變表現(xiàn)、血凝特性)。病毒的血凝抑制試驗的原理和意義。
4.禽流感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凝集多種動物紅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的血凝性及其意義。
(3)綜合應用:病毒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病毒血凝抑制試驗的原理和意義。
5.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科屬、結構和核酸型,培養(yǎng)特征和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和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雞胚培養(yǎng)后,雞胚的死亡和病變。
(3)簡單應用:病毒的主要診斷方法(瓊脂擴散試驗和雞胚培養(yǎng))。
6.口蹄疫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主要抗原成分和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蛋白質(zhì)成分中的VP1多肽的作用。
(3)簡單應用:微生物學診斷動物試驗中的動物要求,接種后的表現(xiàn);血清學試驗方法。
7.豬瘟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的細胞培養(yǎng)特征。
(3)簡單應用:微生物學診斷的主要方法,即兔體交叉試驗、直接熒光抗體技術。
8.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科屬、結構及核酸類型,培養(yǎng)特征及微生物學診斷。
(1)識記:病毒的科屬。病毒的結構及核酸類型。
(2)領會:病毒的細胞培養(yǎng)。
(3)簡單應用:微生物學診斷的主要方法:病毒分離鑒定、直接熒光抗體技術。
三、關于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
為了使本大綱的規(guī)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落實,特對相關問題作如下說明,并提出具體實施要求:
(一)自學考試大綱的目的和作用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根據(jù)專業(yè)自學考試計劃的要求,結合自學考試的特點而確定。其目的是對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課程考試命題進行指導和規(guī)定。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明確了課程學習的內(nèi)容以及深廣度,規(guī)定了課程自學考試的范圍和標準。因此,它是編寫自學考試教材和輔導書的依據(jù),是社會助學組織進行自學輔導的依據(jù),是自學者學習教材、掌握課程內(nèi)容知識范圍和程度的依據(jù),也是進行自學考試命題的依據(jù)。
(二)課程自學考試大綱與教材及命題的關系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進行學習和考核的依據(jù),教材是學習掌握課程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與范圍,教材的內(nèi)容是大綱所規(guī)定的課程知識和內(nèi)容的擴展與發(fā)揮。本大綱對考核的要求是適當體現(xiàn)的,并與選用教材所體現(xiàn)的課程內(nèi)容是一致的。
命題應根據(jù)本大綱規(guī)定的目標來確定,考核要求、考試命題要覆蓋到各章,并突出重點章節(jié)。不出死題,著重學生識記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關于自學教材
指定使用教材:全國高等農(nóng)林院校規(guī)劃教材《獸醫(yī)微生物學》(第五版) 主編:陸承平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第5版。
(四)本課程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的指導
自學考試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過考生個人自學以及社會助學,來達到國家考試所規(guī)定的考核目標。從考試類型上看,自學考試又是一種“標準參照性考試”,考生只要能夠達到自學考試各科考試大綱所規(guī)定的要求,即可通過這一科目的考試。認真自學是考生能否順利通過自學考試并取得學歷資格的基礎。本課程主要是考核考生對獸醫(yī)微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核考生基本應用能力。
為有效地指導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本大綱已指明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
考生如果希望以自學為主通過《獸醫(yī)微生物學》考試,應在自學中注意以下事項:
(1)應依據(jù)本課程考試大綱所規(guī)定的考核知識點、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對大綱規(guī)定的考試內(nèi)容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在通讀教材有關內(nèi)容的基礎上,按照考試大綱的規(guī)定,重點學習那些必須考核的內(nèi)容。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點掌握獸醫(yī)微生物學基本概念、常規(guī)操作技術、主要病原微生物基本特性及微生物學診斷程序。
(3)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中,應聯(lián)系生產(chǎn)實際或生活中的體會,加深對教材內(nèi)容的領會,加深對學習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針對重點章(第一、四篇)、次重點章(第二、五篇)和一般章(第三篇)的自學或助學的基本學時分別不少于8、8、6、6、4,即總學時不少于32。
(六)對考核內(nèi)容和考核目標的說明
這是本考試大綱的主要內(nèi)容,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基本要求:為使考生更好地把握各章節(jié)的基本要求,本大綱在下面“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中,做出具體規(guī)定。
2、考核知識點:指各章中需要考核的部分。在本大綱中,對于各章節(jié)的內(nèi)容規(guī)定了若干個知識點,具體的知識點又可分成若干個知識細目。
3、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指考生應該把握知識點的程度,它是本課程進行命題時的基本依據(jù)。本大綱結合本門課程的特點,在“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中,提出了4個不同認知層次的具體要求:
(1)識記:能正確認識和表述科學事實、原理、術語和規(guī)律,知道該課程的基礎知識,并能進行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2)領會:能將所學知識加以解釋、歸納,能領悟某一概念或原理與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其引申意義,并能做出正確的表述和解釋。
(3)簡單應用:能用所學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確分析和解決較簡單問題,具有分析和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
(4)綜合應用:能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具有一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4個不同層次的認知能力是層級遞進的關系,后一層次的認知能力,包含了前面所有層次的能力要求。都是考核必須注意的內(nèi)容范圍。
(七)關于本課程考試的幾個規(guī)定
1、本課程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150分鐘。
2、本課程考試評分采取“百分制”,60分及格。
3、本課程考試題型有5種,分別為單項選擇題、判斷改錯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等。
4、本課程考試卷面中,試題的難度可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每份試卷中不同難度試題的分數(shù)比例一般為2:3:3:2。
5、本課程考試卷面中,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4類題目,各占分數(shù)的20%、30%、30%、20%。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
1.以復制方式進行增殖的微生物是( )
A.細菌 B.真菌 C.放線菌 D.病毒
二、判斷改錯題(指出劃線部分的表述是否正確,正確打√,不正確打×;如不正確,予以改正)
1.細菌的度量單位是μm。
三、名詞解釋
1.外毒素
四、簡答題
1.什么是病原菌,確定細菌致病性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
五、論述題
1.如何進行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微生物學診斷?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