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圍繞“四個如何認識”來深化“三個代表”的學習
江澤民同志去年2月在廣東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6月下旬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了“四個如何認識”: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際政治斗爭帶來的影響。
這“四個如何認識”不僅僅是寫文章宣傳和向群眾解疑釋惑的課題??倳浾f得很清楚,這“四個如何認識”是“需要全黨同志共同深入研究,從思想上政治上進一步取得科學認識和作出正確回答的大問題?!笨倳浗衲暌詠碛侄啻沃v過,“如果我們能把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問題想清楚、想周全了,研究出解決的辦法和措施,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就會發(fā)展得更好。”
對這“四個如何認識”,有的同志感到,似乎并不是什么新問題,在老祖宗那里都見過,是早就有了結論的問題,只是需要再說得通俗易懂一些。有的同志擔心,是因為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消極現(xiàn)象和思想困惑,所以才需要進一步重申。有的同志甚至憂慮,這樣是不是又會回到什么叫“姓社”、什么叫“姓資”的爭論上去。這說明,我們對搞清楚“四個如何認識”的意義,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深化。
哲學史上非常重視提問的方式。怎么樣提出問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本身就是思想理論發(fā)展、深化的起點,所以我們先要把問題本身的意義吃透、吃準。前兩個“如何認識”,不是再來討論什么是社會主義和什么是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談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其目的是什么呢?從理論上講,是要進一步推進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理論認識;從實踐上講,是要堅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這“四個如何認識”問題本身,就說明我們黨在思想認識上的歷史性進步,是更為理性化、更為深入了。
歷史總是以過程展開的,這“四個如何認識”,都是從現(xiàn)實運動的過程來講的。從“過程”看問題,既包括回顧總結,更意味著開拓前進。為什么要回顧總結?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得很透徹,“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必須始終注意總結歷史,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從對歷史規(guī)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中找到我們前進的正確方向、道路與經(jīng)驗,不斷開辟未來發(fā)展的新境界?!笨偨Y昨天是為了把今天和明天的路走得更好。
這“四個如何認識”,同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內在統(tǒng)一的。在學習中,“三個代表”和“四個如何認識”兩者必須結合起來。“三個代表”是正確認識“四個如何認識”的重要指導思想。不從“三個代表”出發(fā),我們對“四個如何認識”就難以得出科學認識和正確回答,難以達到新認識、新境界。搞清楚“四個如何認識”,能使我們對“三個代表”的認識更為具體;能使我們學習把握“三個代表”的理論思路更為深刻;能使我們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實踐更為堅定。比如,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有人才會懷疑我們現(xiàn)在走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因為沒有搞清楚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有人才會認為我們搞的是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資本主義。
這“四個如何認識”,共同圍繞著一個時代性的重大問題,這就是,“在充滿挑戰(zhàn)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紀里,我們黨應該怎么加強自身建設,我們國家應該怎么奮發(fā)圖強,怎么保持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和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全黨同志特別是高中級領導干部要首先和經(jīng)??紤]的非常重大的問題?!?
要圍繞“四個如何認識”來推進解放思想和理論創(chuàng)新
“四個如何認識”是要“從思想上政治上進一步取得科學認識和作出正確回答的問題”。這就是說,要在已經(jīng)取得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要在有了一些正確回答的基礎上再進取一步。其實質絕不是用一些老話來“炒冷飯”、“翻燒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同志作了了不起的回答,但是只要這個過程還沒有完結,這個回答就不可能完結。對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特征,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早就作了深刻的揭示,但是只要在新的條件下資本主義還存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就沒有完結。從既有的概念出發(fā),遠比從實際出發(fā)要省力,還是偷懶的辦法,教條主義是懶漢的哲學。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的解放思想,是以沖破計劃經(jīng)濟體制形成的思想束縛為特征的;今天的解放思想,是以研究新情況新問題、超越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開辟新境界為主要特征的。我們不要一談“四個如何認識”就想到是用來教育人家的,而是要抓住這個機遇,通過“四個如何認識”的專題學習,把我們領導干部自身的解放思想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認識和回答“四個如何認識”的時空坐標是非常明確的,時間——面向新世紀;空間——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這個時空之間充滿著新情況新問題。可見,科學認識和正確回答“四個如何認識”,不僅是理論宣傳的任務,更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任務。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就不可能提高理論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面對新的世界參照物,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發(fā)展潮流和不斷刷新變化的世界圖景,我們的眼界需要不斷擴展,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思想需要不斷豐富,需要經(jīng)常地研究新的概念,經(jīng)常地消化新的范疇,經(jīng)常地清理不合時宜的觀念,大膽地接受和打造新的理念。明確地說,新一輪的思想解放,不能滿足于修修補補式的進步,而是要緊緊抓住事關全局、事關戰(zhàn)略、事關長遠的“四個如何認識”,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
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關系,過去我們是關起門來看這個問題,總是比較多地看到兩者之間的對立、斗爭、差別?,F(xiàn)在,我們對外擴大開放,用世界眼光,從融入世界的立場來看這個關系,就進一步看到兩者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互相借鑒的一面;再從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特定階段來看,同資本主義的關系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特定內涵。很可能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資本主義的聯(lián)系、借鑒要多一些,但能不能因此而忽略兩者之間的對立、斗爭呢?怎么把握兩者關系的分寸呢?這就離不開對實踐的總結和理論的提升。
總書記在西北專門談了“三個創(chuàng)新”的問題,理論創(chuàng)新是基礎,其他的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在這種理論創(chuàng)新的指導和推動、影響下進行的??倳浾f:“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jù)實踐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思想解放、理論創(chuàng)新,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我們始終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同時,我們也必須根據(jù)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不斷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毙率兰o,中國將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在這個歷史關頭,理論創(chuàng)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有“三要”,一要把握內涵——使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jīng)驗,吸取新的思想而向前發(fā)展,不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二要端正態(tài)度——要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同時又要采取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三要形成氛圍——要形成民主討論的空氣,探索研究的空氣,平等探討理論問題的空氣,鼓勵和支持人們講新話。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直接違背理論創(chuàng)新,輕率立論也不是真正的理論創(chuàng)新,亂扣帽子必然扼殺理論創(chuàng)新。
要圍繞“四個如何認識”來統(tǒng)一思想,團結人民
談“四個如何認識”不是就事論事的,目的是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新的思想統(tǒng)一,為新世紀的新長征打好思想基礎。誰來做這項工作?當然是各級黨的干部和廣大黨員。通過什么來做這個工作?首先是黨內統(tǒng)一思想,還要靠輿論宣傳引導群眾,靠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戰(zhàn)斗力影響群眾,靠黨員干部的言傳身教帶動群眾,更要靠我們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目標來吸引群眾、凝聚群眾。
比如,我們一直講現(xiàn)在對群眾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但是,這個共同理想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群眾的感悟是很直接的,就是要從你提的這個共同理想中,去看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去看自己子女的前途會是什么樣。如果這個未來和前途不明朗、不夠具體,他忍受暫時的犧牲和困難仍不能得到好的出路,他自己的清貧艱辛換不來子女的美好前程,那么他就不會相信這個共同理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眼前利益不是對立的。長遠利益是眼前利益的明確走向,人們才會甘于忍受眼前一時的困難和犧牲。
這次,總書記在東北的講話中已經(jīng)把共同理想的內涵進一步具體化了,總書記講:“我們勝利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從現(xiàn)在起,要開始實施第三步戰(zhàn)略部署。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加快推進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這是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新臺階?!薄耙凑杖娼ㄔO小康社會并加快推進現(xiàn)代化的要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到重要位置,保證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yè)?!币粋€是“小康社會”,一個是“更好地安居樂業(yè)”,群眾就有盼頭了。英國工黨已經(jīng)有95年的歷史了,布萊爾競選時提出的口號是“讓所有的英國人成為中產(chǎn)階級”,很有吸引力。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在考慮“十五”規(guī)劃問題,正在考慮新世紀的工作思路問題,如何在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工作計劃中,把共同理想具體化,這是我們統(tǒng)一思想,團結人民的重要方面。
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三個代表”主要是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做好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四個如何認識”首先是要使黨員干部明白“四個如何認識”。鄧小平同志說,中國今后要出問題,也是出在共產(chǎn)黨內部。總書記在東北說,推進我國的跨世紀發(fā)展,關鍵在黨。這一點我們要始終很清醒。要按照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要求來抓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學習;要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來抓黨員的學習。抓干部和黨員的學習,手軟不行,理不直氣不壯不行。
總書記這次在東北專門講了“黨的意識”的問題,指出,“全黨同志都要增強黨的意識。黨的意識是執(zhí)政黨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敝v了共產(chǎn)黨員的“兩個不能忘”:不能忘記自己作為共產(chǎn)黨員的職責;不能忘記黨員先進性的時代要求。黨的意識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四個方面:“每一個黨員、每一個干部都要自覺遵守黨的章程,百折不撓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在政治上思想上接受黨組織的領導,自覺地維護黨的威信。”比如開人代會時,人大代表中共產(chǎn)黨員是作為執(zhí)政黨的黨員參加的,那就要支持執(zhí)政黨,這個政治態(tài)度應當是公開的,這就是黨的意識問題。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參加黨組織的學習,這就是接受黨的思想領導政治領導。有些黨員跟著一些人一起調侃共產(chǎn)黨,這就不是維護黨的威信的表現(xiàn)。
今天講黨的自身建設,要有一個戰(zhàn)略眼光?!叭齻€代表”是提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加強、改進黨的領導的新思路。這個基本思路,就是使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實現(xiàn)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根本性轉變。要搞清楚革命黨同執(zhí)政黨的區(qū)別。這個根本性轉變要具體地體現(xiàn)在黨的性質、綱領、階級基礎、執(zhí)政方式、黨員標準、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只能通過黨自身的改革、改善來實現(xiàn)這個根本性轉變。
比如,在黨的性質問題上,長期來我們一直以強調“階級性”為主,現(xiàn)在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看,只強調“階級性”行不行?黨的先進性不是由黨員的職業(yè)、成分決定的。“三個代表”既沒有講黨要代表哪個階級,也沒有講哪個階級來“代表”,而是講整個黨的代表性和先進性。十五大講的是黨要“站在時代前列”,“三個代表”強調的是黨的“先進性”。革命時期講的階級性,實質就是先進性。黨在革命時期,先進性主要體現(xiàn)在“破”字上,看你破得是否勇敢、是否徹底;黨在執(zhí)政時期,先進性主要體現(xiàn)在“立”字上,看你在建設上有沒有作為。當今時代的“先進性”,是世界眼光中的“先進性”。做不到這樣的“先進性”,無論哪個階級的“階級性”都不行,都會落后衰敗。
關于加強學習的問題
最近,我讀了毛主席60年前《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在《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上(176—185頁),建議大家也讀讀。毛主席講了學習運動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提出當時發(fā)起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你擔任著領導責任;是因為工作中的缺陷需要克服;是因為建設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大黨需要大批有學問的干部做骨干。
毛主席講到,“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jīng)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就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泵飨€特別就在職干部的學習提出:“‘沒有功夫’,這已成為不要學習的理論、躲懶的根據(jù)了。共產(chǎn)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chǎn)黨員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好比開會的時候,人多得很,就要擠進去,才得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師傅釘一個釘子到木頭上,就可以掛衣裳了,這就是木匠向木頭一‘擠’,木頭讓了步,才成功的?!痹诼毟刹恐?,“本領恐慌”、黔驢技窮的感覺早就有了。無論我們說多少挑戰(zhàn)、風險、困難、考驗,怎么辦?首先就是學習。所以我們很有必要發(fā)揚“釘子精神”,用“釘子精神”鞭策我們,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學習理論,學習為工作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學習是不能立竿見影的,但是學習得如何,一定會在工作的思路、工作的質量中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在新世紀,我們要圍繞“四個如何認識”來開展一次學習運動。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