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學習:正確而流暢地朗讀和悅耳動聽地吟誦藝術相結合
1、朗讀,是把原本訴諸視覺的書面語言轉化為聽覺的有聲言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讀者與文本之間以聲音為媒介進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閱讀主體通過聲音激活文字符號的內(nèi)涵。葉圣陶先生在總結傳統(tǒng)語文教學時,曾強調(diào)過朗讀的作用,他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朗讀,他說,“今時教古文自亦宜熟讀”,“讀得爛熟,不知不覺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條理”。實際上,古代人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古人說:“熟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在教育子侄讀書時說,:“舊書不厭百回讀,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讀的重要性。古人所說讀就是朗讀。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礙后,把握朗讀節(jié)奏,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總之,朗讀可以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還可以使學生汲取精神營養(yǎng),從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見,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途徑,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朗讀。
那么,應該怎樣正確朗讀呢?我認為,就是要求學生讀準,讀順,讀出情來。
讀準。就是要求學生把字讀正確,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特別是文中出現(xiàn)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學生通過查工具書,明確讀音,練習朗讀,直到讀的順口為止,只有這樣,才能把句子讀的流暢。讀順就是要求學生讀的流暢,做到這一點,要求學生把握句讀,注重輕重頓挫、高低起伏,使學生在體會文言文音樂美的同時,因聲入情,體會文章的意境美,進而讀出個人的感悟。
朗讀是學生閱讀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現(xiàn)代白話文基礎之上的、以普通話為標準音的閱讀方式。它汲取了古代誦讀藝術的營養(yǎng),但不是古人讀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說,朗讀文言文就是要求學生現(xiàn)代人讀現(xiàn)代白話文的方法去讀文言文,這樣,我們解讀文言文所領會到的情感、思想和古代寫作者寓于其中情感、思想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因此,用古代的吟誦藝術來閱讀文言文有可能會取得更佳效果。那么,什么是吟誦藝術呢?怎樣運用吟誦藝術閱讀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吟誦藝術的內(nèi)涵。什么是吟誦藝術呢?陳少松先生認為,吟,就是拉長聲音像唱歌似地讀;誦,就是用抑揚頓挫地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吟誦藝術的含義:泛指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誦讀。吟誦藝術,是傳統(tǒng)的讀詩詞文的方法,是一種獨特的、行之有效的、為歷代文人學士所普遍采用鑒賞手段,是我國一份寶貴而有生命的文化遺產(chǎn)。
古典文學作品久為傳誦,主要是因為用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景交融、引人入勝的美好意境,學會了吟誦可以使我們因聲入境,充分領略作品的意境美,充發(fā)粉感受古典文學作品的情味,這是因為吟誦都依一定的腔調(diào)進行,一種特殊韻味,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習文言文,運用吟誦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葉圣陶和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書中,葉先生在“前言”中又一次強調(diào)吟誦對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
因誦的時候,對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法理轉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2、吟誦藝術的運用。可簡單歸納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1)抑揚是指讀文言文時高低起伏的曲折的變化,它使文章有鮮明的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它表現(xiàn)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變化,在
在教學中,可以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A、心高氣壯、豪情滿懷、燃起希望、情緒激動(大喜、憤怒、振奮、呼號``````)時音調(diào)宜高揚、心境寧靜、心曲隱微、悲觀失望、情緒低沉(如憂傷、悲泣、凄苦、頹廢``````);時音調(diào)宜低抑。
B、突現(xiàn)奇境和壯闊境界,音調(diào)宜高揚;反之,意向平淡,境界幽小,音調(diào)宜低沉。
C、一般的記敘和陳述時,音調(diào)宜低平;緊要處、精彩處、動情處宜高揚。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逐步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章感情,并根據(jù)內(nèi)容的變化、情感的起伏,科學地運用抑揚的有關知識吟誦文章,傳達出文章思想、情感的變化。在學習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對描寫寒冷的詩句讀得低些,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卡開”這一想像奇特、充滿驚喜之情的句子和“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一色彩鮮明的、表現(xiàn)雪地美景的讀的高昂些,而對于末句“千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讀得低沉些、抒情些,以傳達出作者對朋友的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