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譯文】要想制伏邪惡必須先制伏自己內(nèi)心的邪惡,自己內(nèi)心之惡制伏之后,一切其他邪惡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躁動的情緒,心平氣和則外來的橫逆事物自然不會侵入。
【解說】古人說:“圣人以身為國,以心為君,心正則萬法皆從,心亂則萬法皆廢。”健身的要務在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的要務又在于祛除心中的雜念,使心神專一內(nèi)守。然而,要消除內(nèi)心的雜念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方法以外,最關鍵的還在于運用理性。一個人善于運用理性,他就能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調(diào)整自己的意識結構,從而戰(zhàn)勝自己的雜念欲想。一個人戰(zhàn)勝自己,就是控制住自己心頭的欲念。換句話說,人必須消解掉內(nèi)心的幻覺,消解掉對欲望經(jīng)驗的留念心理。這是充滿斗爭的過程,即是自己的理性與欲念的斗爭過程。戰(zhàn)勝自己,就在于善于運用理性。
【例解】次非刺蛟荊楚有個叫次非的武士,在吳越的于隧得到一柄心愛的寶劍,滿懷喜悅。他乘船回家,船至江心,忽然兩條蛟龍繞船只。次非冷靜地問船工:“您老行走江湖多年了,以前見到過兩條蛟龍繞船只,船和人都幸免于難的嗎?”艄公講:“從來沒有見過。”次非伸臂脫衣,搭起衣袖,拔出心愛的寶劍看看說:“我下水除蛟最壞后果就是死,成為江中的腐肉朽骨,假如與蛟龍格斗失掉寶劍,保全自己和眾人的性命,我何必吝惜這柄寶劍呢?”次非想到這里,毅然躍入江中格殺蛟龍。頃刻,蛟龍尸體浮上江面,次非回到船上,全舟的人免于罹難而得以保全。次非刺蛟成為佳話被傳到官廷里,荊王很贊賞次非,封他爵位,拜為大夫。后來孔子也贊揚道:“真好啊,愿為江中的腐肉朽骨丟失寶劍的,也唯有次非辦得到?!比撕臀锒际顷庩柖饣?。陰陽出自于自然。自然,原本有衰微、虧缺、毀壞,陷伏,也有興盛、聚集、生息。那么,秉受自然的人和物也有困窮、匱乏以及充實盈余。這是萬物的規(guī)律,是自然使之然的法則。古代的圣賢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不因自私的念頭傷神或煩惱,而泰然地處世。達士,通達之士。通達生死有定分、有區(qū)別之士。一個人到了通達的境界,萬物萬事就顯得淡泊、無所謂、任何外物不使他迷惑。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