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請來某教育演講家,給全校3953名學生和180名老師進行“學會感恩,勵志前行”的主題報告。在網(wǎng)絡視頻中,可以聽到這名教育演講家用哽咽的聲音教育孩子們:“在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的母親最偉大,就是我們中國孩子的母親·····”。此外,他還在演講中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忍受母親發(fā)脾氣,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感恩的人。
時下,許多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懂得感恩”并非小概率事件。讓孩子理解父母并學會感恩,是教育應當加強的領域。然而請人做一場演講,學生集體痛哭,表面上看孩子們受到精神的洗禮,但事實上卻好似打了一針“催產(chǎn)針”,急不可耐地想要讓孩子瞬間明白父母之恩和骨肉親情。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在“親情教育”的盛名包裹下,整場活動卻徒有其表。除一些大而化之的口號和夸大其詞的表述外,不知孩子在一番痛哭之后,是否真正地學到了什么。同時形式化的“感恩教育”會產(chǎn)生負面效應。同時,這種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容易產(chǎn)生兩個負面效應。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從而引發(fā)孩子的負疚感,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順從父母甚至“愚孝”,最終讓孩子失去了自我和個性。另一方面,“念親恩”是一種崇高的感情,理應把對父母恩情的回報化解為“正能量”,為普天下的父母和社會進步而奮斗。狹隘地解讀或強調(diào)感恩,會讓孩子漸漸產(chǎn)生良好的“私德”,卻丟失了應有的“公德”,使“陌生人關系”這把衡量社會和諧程度的尺子一再縮短。
“感恩教育”怎樣做才正確呢?一個關鍵點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要寄希望于打“催產(chǎn)針”,感恩之情就像嬰兒一樣呱呱墜地;而應當在日積月累中讓孩子逐步成長,瓜熟蒂落。在許多國家,中小學生從事社會活動或打工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本身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對比和體會父母之艱辛,逐步懂得感恩的道理。有些學校在開家長會時,每位家長桌上都有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學習書信的寫法,因此老師布置了這個作業(yè)。許多孩子寫給父母的書信中,沒有“偉大”之類口號式的表達,沒有“愛”這類龐大的詞匯,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卻觸動了孩子的心靈,用幼稚的筆觸記錄下來,也讓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和感恩。這樣的作業(yè),是否比一場痛哭流涕的演講更有效呢?放棄簡單粗暴的思路,讓孩子沿著自然的成長曲線慢慢成長,孩子終有一天會懂得感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