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自我意識
什么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包括哪幾方面?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的認識,它區(qū)別于其他心理現(xiàn)象,把認識的目光轉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認識者,又是被認識者。
自我意識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必須有一種區(qū)分于他人的“分離感”,即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和他人不同的。第二,“穩(wěn)定的同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樣變化,都是同一個人。
自我意識是人和動物的最后分界。動物不具有自我意識,如一只貓、狗、老虎,虎,甚至猴子在照鏡子時,不是在鏡子上撓,就是對著鏡子發(fā)怒,好像要跟鏡子里的動物打架。這說明他們不知道鏡子里的是自己的形象。我們人類嬰兒很小的時候也和動物類似,沒有自我意識,他們照鏡子的時候往往到鏡子的背后去尋找另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產生分離感,首先是和母親的分離。孩子很小的時候覺得自己和媽媽是同一個人,認識人的時候首先認識爸爸,先會叫爸爸;以后逐漸知道媽媽和自己是兩個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才開口叫媽媽。在此基礎上,慢慢對自己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認識,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分離感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形成穩(wěn)定的同一感才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最終目的。而這種穩(wěn)定的同一感的形成要到青年期才能真正完成。
自我意識的最初發(fā)生是在嬰兒期。我國心理學界對3歲前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過程的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歲前兒童沒有自我意識,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同周圍的客體區(qū)別開,甚至不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因而常常可以看到7、8個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腳趾,有時會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來。逐漸地,兒童知道了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就是自我意識的最初級形式(自我感覺)或準備階段。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是以兒童動作的發(fā)展為前提的。通過動作,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qū)分開來,開始知道自己和物體的關系,認識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產生自信心。如常見到1歲左右的孩子不小心將手里的玩具弄掉,成人馬上揀起遞給他,之后,他會有意地把玩具反復扔到地上,看見成人去揀,他會高興得笑出聲來,似乎從中或得了極大的樂趣。
自我意識的真正出現(xiàn)是和兒童言語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在掌握了有關的詞后,兒童開始知道了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然后發(fā)展到會像其他人那樣叫自己的名字。這時兒童只是把名字理解為自己的信號,遇到別人也叫相同的名字時就會感到困惑。
兒童在2~3歲的時候,掌握代名詞“我”,是兒童自我意識萌芽的最重要標志。這個年齡的孩子經常說“我的”,開始不讓別人動自己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孩子逐漸會較準確地使用“我”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愿望。這時可以說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了。